法律上定义的欺诈
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
一方以欺诈手段,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,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。
理解与适用
民法中的欺诈,一般是指行为人故意欺骗他人,使对方陷入错误判断,并基于此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的行为。欺诈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四项:
一、是行为人须有欺诈的故意。这种故意既包括使对方陷入错误判断的故意,也包括诱使对方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;
二、是行为人须有欺诈的行为。这种行为既可以是故意虚构虚假事实,也可以是故意隐瞒应当告知的真实情况等。
三、是受欺诈人因行为人的欺诈行为陷入错误判断,即欺诈行为与错误判断之间存在因果关系。
四、是受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。欺诈的构成并不需要受欺诈人客观上遭受损害后果的事实,只要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作出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,即可成立欺诈。欺诈的法律后果为可撤销,享有撤销权的是受欺诈人。关于撤销权的行使。应通过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为宜。此处需要注意的是,《民法典》没有延续原《合同法》对欺诈行为可变更的规定,仅规定了可撤销。
上一条:高院再审明确:超标电动车属于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缺陷产品,驾驶该超标电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,电动车销售商应当承担赔偿责任!
下一条: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》 |
返回列表 |
重磅!168机动车云法务平台正式启动,深圳中立德携手行业共创新未来!
2025-04-142025年4月12日备受瞩目的 168 机动车云法务平台在南昌隆重举行启动会。深圳市中立德机动车鉴定评估有限公司作为副会长单位,与行业…